追思夏老
2024年7月24日早上(美国东部时间)起床后,收到香港三联书店编辑,也是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李斌先生发来的噩耗,夏伯伯今天已离我们而去。一整天我因心情悲痛感觉像重感冒似的,晚饭后感觉好些,写下这篇回忆文章。
1986年圣诞假期,我读博时从美国回中山大学探望夏伯伯,谈到他和老朋友我父亲詹剑峰先生,在江苏学院(徐州)的往事。1946年夏伯伯在哈佛大学行政学研究所毕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毅然回国。应时任江苏学院院长戴克光伯伯(清华庚子赔款留美班,伦敦政经学院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的弟子,中国政法大学建校四老之一),和时任江苏学院教务长的父亲之邀,不远万里来到徐州,在江苏学院任教授,年仅27岁。当时的学生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流亡学生居多,年龄偏大,牢骚满腹,目无法纪,甚至在课堂上扰乱夏伯伯教学。父亲在学生中威望很高,闻讯后多次以教务长身份亲自在课堂督查,最终化解了矛盾。后来夏伯伯到我家吃饭时,送给父亲一副用毛笔字写的对联,说他:“一生贫病苦,三害烟酒茶”,这也是那时候知识分子清贫生活的写照。
2020年香港三联书店准备出版,父亲和我合译的法国哲学家艾米尔·布列赫(Émile Bréhier)所著《欧洲近百年哲学史1850-1930》。找人做序时,首先想到夏伯伯,考虑老人家年事已高,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和夏公子纪康兄说了,不久即收到回复,他以101岁的高龄为多年前的老朋友欣然作序。最让人感动的是后来校对过程中,夏伯伯用红笔在校样上将父亲一直在“大学”教授哲学,改成“高等院校”,因为父亲曾经在江苏学院任教,这样的改动更为严谨。这种严于推敲,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可以传世,并为后人所学习称道的。
让我们继承夏伯伯的精神遗产,在各行各业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出各种各样的贡献。
詹季虞
2024年7月24日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区寓所
工作单位:美国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