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理论与实践中的基层协商:从党的群众路线看新时代的协商民主

发布人:卢世荣

       2023年12月27日上午,本学年“致知青年”系列讲座在东校园政务学院楼D213举行。本次讲座由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与政治学硕士党支部共同举办,讲座主题是“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基层协商”,由张紧跟教授主讲,共有50余名同学参与了讲座。

▲ 讲座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出战略部署。张紧跟教授首先基于我国民主建设的进程,介绍我国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概念,从国家、社会及党之间的关系、党与群众的关系、协商民主概念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

▲ 张紧跟教授分享

     

      在这其中,张教授着重为大家讲解了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发展过程。张教授指出,协商民主最初虽然被认为是一个翻译“谬误”,但其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协商民主是一个实践概念,从六十年代延续至今的“枫桥经验”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内核。而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我国的协商民主“名不副实”等言论,张教授对此进行批判,他认为不应用西方理念来剪裁中国的政治实践的现实

▲ 讲座现场

     

      在厘清概念以后,张紧跟教授回到实践的层面。张教授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环境下做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并指出紧紧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张教授认为,随着历史变化和社会发展,我国的群众路线也发生了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领导风格、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还包括群众方面的变化。张教授对此进行补充,他认为群众有了新的变化,但仍处于强调个人利益的“市民形态”中,还未进入到关爱社会的公民形态。在基层民主协商方面,张教授从温岭民主恳谈会、广州民主议事推动基层治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协商民主实践,指出我国的协商民主是实践先行,我们的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就是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张教授指出,当我们将基层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就能够实现群众路线的真正落地

▲ 张紧跟教授分享

     

      最后,张教授指出,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是问题导向。张教授从邻避冲突的具体案例与自身调研经历两个角度出发,讲述了问题导向下,基层民主的协商实践在二十世纪后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张教授认为,协商民主的范式与中国本土实践存在明显的不同,我国的协商民主可能会着重强调部分政治过程,这也造成在自上而下的运动式体制下可能很难奏效,如何将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市民转变为关注社会与政治的人民,也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难题和关键。

      另外,张教授补充,协商民主还有一个隐含假设,即协商主体的平等交流,而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党的领导处于“先知先觉”的位阶,这也与规范的协商民主存在区别。张教授指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重新抽象协商民主概念,从我国丰富的协商民主实践中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

▲ 讲座现场

 

      讲座最后,现场的同学们积极提问,张紧跟教授一一进行解答。

▲ 张紧跟教授解答提问

 

      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有什么差异呢?

      在部分基层协商实践中是去中心化的,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而在示范性基层协商则存在中心化趋势,如温岭民主恳谈会,但实践中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不应将二者直接对立,并从实践中进行了具体解释。

      协商民主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如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治理有了更加自主的发展,当前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不会进入到西方国家与社会对立的状况。张教授进一步指出,虽然我们的许多概念是从西方引入,但不应先入为主地使用西方概念来检验中国的事实,应当回到中国的政治实践当中。

      在实践中,基层协商有时演变为部分事情、部分民众、部分官员的协商,在这些协商中存在易引发舆情、民众缺乏代表性等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

      目前实践中的协商可能存在形式化、忽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原则等问题,未来协商民主的对象应当不断扩展;通过搭建制度框架,让协商制度更加完善。

       张紧跟教授紧紧围绕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与基层协商的主题娓娓道来,张教授的讲解使得参与讲座的同学们受益良多,其中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理念让同学备受启发和鼓舞。

       至此,本次致知青年讲座圆满结束,感谢同学们的参与,欢迎大家关注致知青年系列讲座,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聚!

▲ 活动合影